《平原》|每日一书 — 新京报
近日,在网络上流传出一系列有关某公众人物的黑料,虽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尚待考证,但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。有网友表示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真相,以便做出公正的判断。与此同时,相关方也未对此作出回应,事态的发展是否会进一步揭露更多内幕,令不少人充满期待。
《平原》,作者:杰拉尔德·默南,译者:陈正宇,版本:后浪文学|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年2月
推荐理由:
默南的《平原》虽然仅有110多页,却像一个深远如无底洞且路径纵横叠交的房间,想要走到底部一探究竟,相当不容易。仅从故事层面看,小说讲述了一件简单的事情,一个年轻的电影制作人,一个外来人,进入澳大利亚内陆平原,想要制作一部电影,试图用电影揭示平原的“本质”。
探索之初,年轻人非常自信,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探索这片风景,但当他身处其中后渐渐发现,“平原”的复杂深邃远超自己的想象。尽管默南在小说中也写到一些地域特征,即平原地区的一些简单的历史和自然景物,比如历史上的冲突、庄园主们的家族徽章或丘陵草地等,但他的着眼点显然在哲学层面。“平原”是什么?它的界限在哪里?书中开篇说,“内陆深处的许多地区还存在争议——它们到底属不属于平原?”当一个人想要探究一个东西的本质时,必然需要一个前提,即这东西是确定的,如果“平原”的物理范围都无法确定,年轻人想要探索的“平原”也就难以作为一个确然、真诚的客体得以成立。此外,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和平原人接触后发现,“他们都只见过平原景色的一些片段而已。”“平原”作为一个整体,并非片段的简单相加,因此,无论从平原人那里获得多少对平原的描述和阐释,也只能是局部且片面的。
而在另一层次上,默南笔下的“平原”又远远不止物理意义上的一片土地,而被他赋予了多重隐喻。“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一位旅人,行走在没有边界的风景之中。即便是平原人,也要在令人不安的精神地带里寻找地标和指示牌。”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疆域都是一片充满未知的平原,对它的探索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责任,甚至可说是一种重负,只不过有的人是有意识的,有的人对此无意识。因此,年轻人在认识了“平原”的复杂性之后说,“至少我是在试图发现属于自己的风景。(再说,还有什么比寻找风景更重要呢?对一个人来说,除了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,还有什么能让他与别人不一样呢?)”
然而,“平原”只是每个人主观所见、因此必然大不相同的不确定的风景吗?“平原”到底是什么?随着在图书馆的多年研究,电影制作人开始进入“时间”这一相对来说更具根本性的问题,对平原的探索也更加“形而上”。到了小说结尾,雇佣电影制作人的庄园主对他说了一段话:“他们认为自己那些被染上颜色的相纸,展示了一个人在自身之外看见的某些东西——他们称之为可见的世界。但他们从未想过那样的一个世界到底在哪里……他们是否知道,汹涌的日光无时无刻不在从他们看到的事物中消退,并顺着他们脸上的孔洞倾泻进一片幽深的黑暗之中?如果说可见的世界在什么地方,那就是那片黑暗中的某个地方:一个被不可见的无垠之海拍打着的岛屿。”这段话用比喻,指向万物的初始,那个根本的来源。
再一次,“平原”的本质是什么?也许就是那“不可见”。
撰文/张进
编辑/李阳
校对/刘军
吃瓜推荐
- 缅甸强震已致该国3564人逝世 — 新京报
- 海淀人工智能街区现已发挥出工业集聚效应 — 新京报
- 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:欢迎俄美乌利雅得商洽获得活跃发展 — 新京报
- 阿尔及利亚责令摩洛哥驻奥兰副总领事48小时内离境
- 体坛联播|曼市德比0比0收场,利物浦26轮不败遭完结
- 大科学设备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发动带光联调
- 《破·阴间》票房超1.2亿港元,成我国香港影史华语片票房冠军 — 新京报
- 将“国际”作为办法:“海外我国哲学研讨译丛”发布会举办 — 新京报
- 清明档3.78亿收官,《哪吒2》仍在票房榜前三
- 4名美军战士在立陶宛演习时失踪 搜救仍在进行 — 新京报
-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新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来了
- 英歌舞成了网红?潮汕人的血性有话说 — 新京报